只生不養!農村夫妻「撿到一個棄嬰」含辛茹苦將她養大後 親生父母就「找上門來了」:該認還得認

很多人以為,親生父母和孩子有血緣關係牽連,所以雙方永遠有天然的情感連接,難以割捨。但是,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告訴我們,「生恩不及養恩大」。父母只生不養,孩子長大還是不會跟你親。

一對老夫妻,常年住在蠶棚裡,栽桑養蠶,把野外的蠶棚當成了自己的家,這一住,就是七八年。

搭在桑園邊的蠶棚

老人名叫冉光奎,今年69歲,老伴王家秀,今年72歲。家住重慶市黔江區太極鄉太和村5組。

冉光奎是一個老拖拉機手,從80年代初學習駕駛拖拉機,日常開著拖拉機為農業生產服務,農閑時就把拖拉機開進黔江城,在建築工地拖泥沙,掙錢送小孩讀書和購買種子、肥料等農業物資。

開著拖拉機去收糧食

1985年8月22日早上7點左右,冉光奎把關在豬圈裡的幾頭母豬放出來,準備趕到山裡放養吃草,這時,傳來一個嬰兒的啼哭聲。

附近的居民最近沒有嬰兒出生,啼哭聲來自哪裡呢?

心中納悶的他循著哭聲找過去,看見公路邊的一堆砂石旁邊有一個襁褓,一個嬰兒在裡面哭個不停。

看著可憐的嬰兒,冉光奎急忙把她抱起來,見有人抱,嬰兒停止了啼哭,用一雙微睜的眼睛看著他。

襁褓中有一張紙條,上面寫著這個女嬰的出生日期:1985年8月15日,默默一算,嬰兒是7天前才來到這個世上,不知是什麼原因,被狠心的父母丟棄在路邊。

冉光奎把孩子抱回家,妻子連忙沖了一杯糖水給孩子餵食,看著她吸吮著糖水的小嘴,可愛至極。

在河邊曬玉米

夫妻倆決定,把孩子收養起來,他們本身有了兩個兒子,但看著這個可憐的女孩,若棄之不管,實在忍不下心。

從此,他們家多了一個女兒。初生嬰兒還不能吃飯,他們就買奶粉和麥乳精喂孩子,當時的奶粉15元一包,對於他們家是一筆不小的開支。

不管怎樣,也不能餓著孩子。

於是,夫妻倆省吃儉用,把三個孩子一起養。他們把女孩視為己出,寧願忽視兩個親生的兒子,從不虧待撿來的女兒。

女兒4歲那年,後頸右側長了一個疙瘩,沒多久就長到葡萄那麼大。

示範女兒當年頸上長包的情景

在農村,老百姓對一些小痛小癢,生疔長瘡都不太重視,以為是小毛病,挺一挺就好了。

哪知女兒頸上的疙瘩很快就長成了一個大包,猶如一個大番茄。這下冉光奎有些著急起來,心想要是腫瘤該怎麼辦。趕緊將女兒送進醫院,經過檢查,確定不是腫瘤,只做了一個小手術,病就治好了。

這次冉光奎被嚇得不輕,從此再也不敢大意,順利將女兒養大成人。

晾曬玉米

孩子長大了,親生父母也出現了。

他們找到冉光奎家,想認回自己的女兒。女兒很犟,不願搭理他們,在她心中,冉光奎夫婦才是親生父母。

冉光奎很明事理,反而勸導女兒:「畢竟他們才是親生父母」,該認還得認。

見一時做不通孩子的工作,冉光奎請來孩子的舅舅、舅媽和一些親戚來給孩子做思想工作,最終孩子認了父母。

冉光奎69歲

王家秀72歲

但在她的心中,最親的還是養父母,這份親情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。

現在,女兒早已結婚生子,外孫也上了高中,女兒在北京打工,時刻牽掛著兩個老人。

手機上看女兒的照片

三個孩子都成家立業了,冉光奎將祖上留下來的已有百多年歷史的老房分給了他們。

老兩口在家除了做傳統的農活外,幾年前開始搞蠶桑養殖,用自家的地加上租用部分土地,種植了7畝蠶桑。

在桑園準備採摘桑葉

第一年,只養了一張蠶(1張蠶約有25000隻小蠶寶寶),從頭開始學習養殖技術。

從第二年起,每期養兩張半,一年可養4期,共計10張,年收入4萬多元。

養的蠶子

為了方便養蠶,他們乾脆吃住都在蠶棚,沒有重要的事情就不回到家裡,幾年的蠶棚生活,他們早已習慣了。

雖然條件不好,比較辛苦,但一想到三個孩子和幾個孫子,他們也就不覺得苦和累了。

via

Click to show more